前面兩篇文章分別介紹了WIFI的TX,RX指標,今天我們就來看看WIFI設備的性能測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吞吐量),在2019年以前關于性能部分的測試是沒有相關的標準的,直到2019年國際寬頻論壇協同廠家,實驗室推出了首個家庭WIFI性能測試標準-TR-398標準,該標準對于各設備廠家,無論路由器,室內面板,吸頂AP的設計開發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也被世界各國運營商引用。接下里我們就看看性能測試的具體內容。首先看看WIFI吞吐量測試常用的工具:IXChariot和Iperf3 。
IXChariot是一款應用層性能測試軟件,一般用于模擬真實應用中的吞吐量、時延、丟包率、抖動測試等。Chariot控制臺可以運行于windows平臺,圖形化界面,操作方便直觀。下圖為該軟件的測試界面。
Iperf3 是一個 TCP、UDP 和 SCTP 網絡帶寬測量工具。是用于主動測量 IP 網絡上可達到的最大帶寬的工具。它支持調整與時序,協議和緩沖區有關的各種參數。對于每個測試,它都會報告測得的吞吐量 / 比特率,損耗和其他參數。可用于linux,windows等多種操作系統。如下為在windows運行的流量測試圖。
常用的測試案例:
一、Maximum Throughput Test(最大吞吐量測試)
通常我們在屏蔽環境下驗證WIFI設備吞吐量的最大值,看是否滿足理論標準,該測試結果是作為產品基本性能是否正常的一個依據。是作為后期復雜環境下分析問題的一個基準。
測試組網圖如下(測試最大值,衰減器的值配置為固定值,經驗值一般傳導方式(30db),空口方式(10db)):
TR-398中關于WIFI設備在對應協議下最大吞吐量標準的定義:
小結:實際產品開發中,我們可以按照理論速率的75%-80%,來評估產品的實際理論吞吐量值,舉例:11AX 80M帶寬理論速率為1200M。那么實際產品測試值可以達到900M-960M這個范圍。其中這個范圍就與產品本身設計,芯片平臺等等各種因素相關了。
二、Range Versus Rate Test(RVR)(范圍與速率測試)
范圍與速率測試即RVR測試,該測試通過在接入點(AP)和站點(STA)之間的射頻路徑中使用衰減器,從而實現因增加距離而對信號的衰減的場景。測試組網同最大吞吐量測試組網,只是將衰減設置為可變,遞增模式。
TR-398標準要求如下:
如下圖我11AX 2.4G 20M 帶寬的實測數據:
小結:該測試主要是使用衰減器來模擬距離產生的衰減,觀察在不同衰減情況下,產品吞吐量是否符合預期,測試方式也分為傳導和空口,空口主要是觀察整機,在搭配天線的情況下的性能情況。我們需要重點觀察上圖曲線拐點位置的的性能。這也是大部分運營商重點觀察的點。
三、Spatial Consistency Test(空間一致性測試)
Spatial Consistency Test主要是將訊號分成強、中、弱三種狀況,檢視WIFI設備在不同角度都能有平均且良好的效能表現。測試時通過衰減器進行低、中、高衰減,并將WIFI設備以每30度一轉的方式,量測不同角度下傳輸吞吐量的變化。主要的測試目的是要確認WIFI設備在特定角度時是否有訊號死角,造成傳輸量低下甚至斷線的狀況。該測試會在每一個衰減值旋轉WIFI設備360°,來觀察不同角度的傳輸吞吐量性能。測試組網如下:
TR-398標準中給出了兩種判斷標準如下:
判定標準a:針對不同無線模式及傳輸方向的測試條件下,允許同一無線模式、同一訊號強度,且同一傳輸方向內最多存在2個測試點(對應到不同角度或是衰減度)低于傳輸吞吐量的標準(table32)
判定標準b:如果同一無線模式、同一訊號強度且同一傳輸方向內,有任一個測試點位不符合測試標準a的情況下,便需要符合下表傳輸吞吐量差異百分比的標準。計算方式為同一無線模式、同一訊號強度且同一傳輸方向下的最低傳輸吞吐量[X值],與該部分平均傳輸吞吐量[Y值]相減后除以該部分平均傳輸吞吐量值[Y值],即可得到差異百分比,差異百分比標準如下表所示:
如下為2.4G 11be 40M實際的測試結果:
小結:大部分的WIFI設備在低衰減時,都能輕松通過標準。但隨著衰減增加、訊號轉弱(模擬距離拉遠),AP會因為不同角度下的天線場型,表現出訊號強度不足,無法保持好的SNR來支撐高的MCS rate,造成傳輸吞吐效能變差、低于標準,該測試對設備所用天線也有一定的要求。
四、Dual-band Throughput Test(雙頻吞吐量測試)
雙頻吞吐量測試也可以稱為雙頻互擾測試,旨在測量當設備同時連接到2.4 GHz和5 GHz頻段(或5 GHz和6 GHz頻段)上的多個站點時,設備能夠支持的吞吐量。每個頻段均使用兩個空間流進行操作。目的是檢測設備發射器在接收器上的跨頻段干擾。需要一個弱鏈路以確保設備和站點在接收器對噪聲更敏感(低信噪比)時以最高功率傳輸并造成最大的潛在干擾。注意,每個站點使用2.4 GHz或5 GHz頻段或5 GHz或6 GHz頻段連接,但不會同時使用兩個頻段。此測試至少需要2個站點,根據待測頻段在5.2.5節中校準的AAV位置。此測試案例需要設備至少支持4個獨立的無線鏈路,兩個在2.4 GHz頻段操作,兩個在5 GHz頻段操作,或者兩個在5 GHz頻段操作,兩個在6 GHz頻段操作。
測試組網如下:
實際測試數據:
小結:該測試項主要是檢測設備各WIFI 頻段間是否存在相互干擾的問題,這個要求前期設計要做好各頻段間的隔離和抗干擾設計。五、Airtime Fairness Test(時間公平性測試)
空中時間公平性測試旨在驗證Wi-Fi設備保證空中時間使用公平性的能力。Wi-Fi信號傳輸可以被視為一個多播過程,因為涉及的STA共享傳輸介質。當存在密集連接或高吞吐量請求時,空中接口成為稀缺資源。信道條件決定了MCS(調制和編碼方案)的選擇,因此影響數據吞吐量。通常,長距離傳輸或穿透障礙會導致更大的衰減,這使得數據速率處于較低水平。如果STA使用較小的MCS占用過多的空中時間,,對于使用較大MCS的STA來說是不公平的(這里假設QoS要求相似)。
TR-398中關于該測試的描述:
該測試一次使用兩個站點,其中一個站點運行在最佳配置下。第二個站點在最佳配置、較弱信號和遺留模式配置之間變化。在每種設置中,使用TCP流量來確定每個站點單獨運行時的最大容量。然后,在STA1上創建UDP流量,使其運行在TCP吞吐量的75%,并在第二個站點上創建UDP流量,使其運行在該站點TCP吞吐量的50%。這會超載接入點并導致其丟棄幀。通過/失敗的標準是,當兩個站點都在運行規定的UDP流量時,每個站點至少獲得45%的TCP吞吐量。測試組網如下:
小結:該測試主要驗證當一AP中同時存在較高速率和較低速率的終端,兩終端是否可以擁有公平的通訊時間,這部分主要是需要通過軟件算法來做優化解決。六、Multiple STAs Performance Test(多終端性能測試)多個 STA 性能測試旨在測量AP與多個STA 同時進行。為了模擬真實環境的情況,不同級別的信號反射。測試中考慮了 Wi-Fi 設備和 STA 之間的各種距離多終端性能測試主要是將9臺設備平均分成短距離(強訊號)、中距離(中訊號)、遠距離(弱訊號)三個組別,并且讓這9臺連線設備同時進行傳輸,并且檢查整體的總傳輸能力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測試方式會將AP與所有連線設備端模擬距離2公尺的狀況下再透過衰減器進行低、中、高衰減以模擬三種不同距離,分別測量各自情況下其上下行的總傳輸吞吐量。
小結:這個測試是為了檢測AP在同時與不同訊號強度連線設備進行傳輸時,整體的總傳輸吞吐量不會因為被距離較遠的連線設備拖垮。其實這個測試與時間公平性測試有一些相似之處。關于WIFI性能測試就分享到此,其實還有很多關于WIFI性能測試的用例,比如AP共存測試(同設備干擾問題),MIMO性能的測試,終端接入數的測試等等,大家想要了解更全面可以。
參考文獻:TR-398 Wi-Fi Residential & SOHO Performance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