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EMC小白,很高興和各位一起分享我的原創文章,喜歡和支持我的工程師,一定記得給我點贊、收藏、分享喲。
添加微信號YKJ080506,與作者在電磁兼容群溝通交流。
從這篇開始,按照不同的耦合方式介紹一些整改技巧,首先從最為熟悉的?輻射耦合。
大多數產品未能通過輻射發射的原因是電纜輻射?或者殼體的泄露。
?電纜泄露:I/O電纜或者電源線纜,若其屏蔽層與機架或者殼體搭接不好或者缺少足夠的濾波或簡單低穿過屏蔽殼體,就會導致?輻射發射諧波。通常情況下,200MHz以下不合格的原因為電纜輻射(200MHz對應的波長為1.5m,輻射測試線束長度為1.7m左右,數值已經較為接近,滿足1/4波長時,易形成LC諧振,輻射電磁波能量,其實從這兒也可以看出,形成LC諧振時,線纜呈現純電阻性,阻抗最小,按照電磁波回路理論,電磁場也是沿著阻抗最小的路徑傳播能量更多);
金屬?機殼:較高頻率(大于200MHz)的發射普遍來自于設備的金屬機殼,在較高頻率時,I/O電纜通常為電感性(當頻率大于200MHz,LC串聯諧振電路超過一定頻率時,呈現電感特性),基于此原因,機殼上的射頻電纜通常會產生輻射。此時,一種常見的輻射源為機殼上的縫隙,設備內的電路板能在機殼的內表面上產生電流,這些高頻電流可從縫隙或者間隙泄露出去,然后在機殼或殼體外部附件流動,因此,整個殼體成了發射天線?。一種例外情況是當被耦合的點非常接近于發射源時,它們中的大多數能夠返回到發射源,這也是為什么在電路板上或電路板的參考返回平面上使用旁邊電路?可以降低輻射的原因。
當高頻電流在設備的殼體內部流動,當它們到達縫隙時,很容易流過這個接縫點,幾mΩ的阻抗將在縫隙上產生電壓,形成對外干擾?。
鑒于以上對外輻射耦合的兩種情況,可以通常以下方法快速定位?。
首先,可以嘗試用手抓住線纜(確保人體安全的情況下,人體是良好的射頻吸收體),若線纜為主要的輻射體,那么通過本來是通過電纜輻射出去的能量,將會被人體吸收,可快速判斷線纜是否為輻射體。
如果能夠判斷出線纜是輻射體,可以依次產品功能,依次斷開每個單獨功能的線纜(如果有的線纜之間的功能是彼此相關的,還需要額外再對分析),這樣有助于識別出是哪根線纜(哪部分電路功能)在?對外輻射。
如果判斷不是線纜產生的問題,可以用手(絕緣重物)擠壓外殼,來確保設備殼體緊密連接,若此時測試發現,原先超標的幅值有所降低,這表面機殼的某些地方斷開了或者出現接觸不良?,此時緊急的補救措施是,可用銅箔多層包裹產品機殼,當出現使用該方法解決了問題時,可以慢慢剝離可能沒有問題的區域,每次剝離銅箔,都需要復測下對原實驗幅值有無影響,直到移除到某部分銅箔時,出現輻射恢復到未包裹之前狀態了,問題可能就是出現該區域。
判斷出了是某個區域出的問題,此時一方面可以從結構入手,做好該區域的屏蔽,一方面可以從電路本身入手,按照輻射源產生的耦合路徑逐一排查,這部分內容,我們在下一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