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電容(例如超級電容)設備特別需要注意,設備掉電后,由于負載變輕,會導致電壓快速回升,設備會重新啟動,如此反復,導致設備壽命變短。
之前在小公司做過一個產品,是一個物聯網采集器,客戶要求掉電以后設備還要上報斷電信息,方便統計在線率,將斷電故障排除在外,由于成本的因素,項目組優先選用了超級電容做后級電源,設備掉電以后,繼續供電2S,將掉電事件上報到云平臺,然后停止工作。產品發往市場大約一年以后,陸續收到 客戶設備損壞的反饋,損壞率解決5%,有CPU損壞、存儲器損壞,其中存儲器損壞的居多,占據80%以上。Boss要求成立專項組攻關解決損壞率的問題。
上面是超級電容的方案
分析問題,攻關組分為軟硬件兩個方向,軟件組分析了半個月,沒有找到破綻。硬件組這邊倒是很快找到了前任工程師留下的坑,超級電容導致的設備掉電后電源還在反復的啟動,啟動時間又比較短,相當于一次掉電等于幾十次的上下電,而上下電是設備最容易出現故障的時候,類似于電腦的強行突然關機。
超級電容的等效放電模型如下,超級電容的內阻非常可觀,從數百mΩ到數Ω,并且,超級電容非恒壓或恒流源,放電過程能量一直下降,如下圖7的A點,一旦主電源5V下降到3.6v,EN信號就會變低,3.3V、1.8V等就會關閉,導致負載(下圖R21所示)變輕,主電源5V就會有一個瞬間的拉升,又超過3.6V,EN信號又打開,3.3V、1.8V等就會開啟,重復循環,直到超級電容的能量不足以拉升到3.6V以上,系統才不會被重啟。復位震蕩的原理也是一樣,只是復位的閥值是3.5V。
從本質看,震蕩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超級電容能量沒有放完,重新達到電源芯片的開啟閾值,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將負載加重,讓超級電容更加快速放電,但是這樣會導致正常供電時也會有較重的負載。另一個是將開啟電壓和關閉電壓分別設置兩個不同的值,例如開啟電壓設置為4.7V,關閉電源設置為4V,這樣超級電容飆升也很難達到4.7V。
經過權衡,我們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1);電壓較低時,Q1尚未開啟,根據分壓原理,R7電壓VB=VA×R6÷(R5+R6);VA=VCC x(R2//(R5+R6))÷{R1+ R2//(R5+R6}。
(2);一旦電壓上升,達到VA=2.5V,Q1打開,R7的電壓VB≈VCC;
(3);電壓下降時,由于Q1仍然打開,根據分壓原理,VA=VCC x R2÷(R1//R5+R2),一旦A電電壓跌落至2.5V時,就關閉Q1;等待下一次的電壓上升。
經過重新改版后,產品經過一年多的驗證,失效率從5%降低到0.1%,整改效果明顯。
不僅是超級電容,還有大容量的電解電容,用作后備電源的時候,也會存在上述案例中的電源震蕩的問題,設計者應該注意,否則一次下電可能就等于數十次上百次的上下電,產品的壽命不低才怪,特別是小公司,沒有專門的測試部,該問題很容易忽略